2024年12月22日 星期日 欢迎访问家园共育网!
爸爸缺席 妈妈如何补位
作者:周文颖

        孩子健康成长,父母的角色缺一不可。然而,在一些家庭中父亲由于职业的特殊性,在亲子教育中的长期缺席却是客观常态。譬如两地分居的军人家庭、父亲长年在外打工的家庭。那么,这样的家庭妈妈如何补好爸爸的位,减少孩子教育和成长的缺憾呢?

        有意识营造“亲子时间”

        创造条件让父子多亲近。在七八十年代的电视剧中,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桥段:多年在外工作的父亲休假回家,竟然被孩子认作陌生的“叔叔”。在通讯极其发达的今天,即便父亲远在千里之外,也能每天与孩子亲密接触。定期让孩子给爸爸挂个电话,在互联网上组织一场父子“视频见面会”,都会拉近父子之间的距离。节假日或丈夫休假期间,更应成为“补习”父子感情的绝佳时段。

        两岁的悦悦父亲是在外服役的军人。每到休年假时,悦悦的妈妈就有意识地将看护孩子的工作交给爸爸,让爸爸每天给孩子穿衣洗漱、陪着玩玩具、逛公园。这样,爸爸“累并快乐着”,既体会到妻子抚养孩子的不容易,又在朝夕相处中与孩子结下了深厚的感情。

        “育儿经”还得一起念

        一些妈妈觉得爸爸在外奔波辛苦,不愿就孩子的教育问题过多打扰爸爸,这其实是一种错误的想法。教育孩子是父母共同的责任,应该让爸爸积极参与其中。

        爸爸与妈妈对孩子教育的视角不同,方式也存在很大的差异。妈妈对孩子的情绪变化和行为习惯洞察入微,但在教育过程中有时会失之于宽,缺乏理性思考和宏观掌控。妈妈在与爸爸每天的通话中,要将孩子成长的点滴情况及时告知,这样一方面让爸爸了解孩子,知道从哪些方面予以关心;另一方面妈妈也可以听取爸爸的有益意见与建议。

        3岁的静静初上幼儿园时极不适应,每天入园都哭闹得很厉害,妈妈因为心疼孩子几度想放弃入园。爸爸在电话中了解到这一情况后,首先让妈妈了解入园是孩子迈入社会的第一步,必须面对不能回避;然后与妈妈一起想出各种方法帮助孩子渡过难关,包括加强与老师的沟通,在征得园方同意后让静静随身携带喜爱的阿童木玩偶,让熟悉的玩具陪伴孩子度过一天的生活。就这样,在父母的共同努力下,孩子顺利地渡过了入园关。

        架设父子互爱的桥梁

        爱与理解是教育的前提。长年在外的爸爸,对于孩子的爱自不多言,但孩子对于经常见不着面的爸爸,却很难培养起深厚的感情。在这种情况下,妈妈要有意识地扮演父子感情的“润滑剂”和“催化剂”。譬如,让孩子通话时多问候和关心爸爸;爸爸从外地赶回家时带孩子一起去火车站迎接;爸爸出差时,提醒孩子帮忙收拾一些洗漱用品或者是穿带的衣物等,让孩子也懂得关心爸爸,从而架设起父子感情的桥梁。

        方方的爸爸去外地学习,幼儿园要求孩子家长给孩子准备彩笔,妈妈抽空买了一套漂亮的彩笔,回家告诉孩子说:“爸爸最近特别忙,这是爸爸特意给你寄回来的礼物,希望你能画出漂亮的画。”这个善意的谎言,体现出了妈妈有意识加深父子感情的良苦用心。

        爸爸通常都是孩子心目的大英雄,尤其对于男孩子而言,积极宣扬爸爸的形象有助于孩子汲取男性的优秀品格,将孩子打造成敢于担当的小男子汉。因此,妈妈在孩子面前要积极维护爸爸高大的形象。

(作者单位:甘肃省天水市教育科学研究所    来源:中国教育报 )

部分信息和图片来自网络,若有侵权,请与客服联系